解釋:羽毛雖輕,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。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。
出處:《戰國策·魏策一》臣聞積羽沉舟,群輕折軸?!?/p>
例句:難道是積羽沉舟,這金銀呵反為輕載。
出自:元·無名氏《來生債》第三折
注釋: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。亦泛指多種武藝。②比喻多種技能。
典故:梁山泊好漢史進每天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,一一從頭學起,這些功夫是矛錘弓弩銃、鞭簡劍鏈撾、斧鉞并戈戟、牌棒與槍叉等,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學習,史進打這十八般武藝從新學得十分精熟。王進把其中的奧妙都全部教給了他。
注釋:平:公平;鳴:發出聲音。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,就要發出不滿的呼聲
典故:唐朝時期,文學家韓愈的學生孟東野熟讀經史,很有才能,直到50歲才做溧陽縣蔚,因而常抱怨自己懷才不遇。韓愈十分同情,并在孟赴任時寫《送孟東野序》贈別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,草木之無聲,風撓之鳴;水之無聲,風蕩之鳴。”
注釋:怨恨鐵不能被煉成鋼。形容對所期望的人要求嚴格;恨他不爭氣;迫切希望他變得更好。
典故:賈寶玉因丟失通靈寶玉而生病,賈母與王熙鳳商量要把薛寶釵嫁給寶玉來沖喜,這樣來挽救寶玉的生命。剛好此時賈政放了外任,賈母命他定奪。賈政也想這個恨鐵不成鋼的兒子早日康復,成家立業好繼承祖業,也同意立即就辦喜事。
注釋:疾:急速,猛烈。比喻力量強大,進展迅速,所向無阻
典故:前秦皇帝苻堅實行嚴厲統治,加強前秦的軍事實力,先后消滅了前燕、前涼、代國,統一北方黃河流域,并占領東晉的部分土地。383年,他不顧文武百官的反對,認為打東晉是疾風掃落葉一般,親率90萬大軍進攻東晉,結果慘敗身亡。
注釋:畏懼:害怕。沒有什么可害怕的。形容什么也不怕。
典故:南北朝時期,北魏發生內亂,董紹上書希望能統率三千瞎眼的巴人定能將叛軍消滅,肅宗看了奏折問太監徐紹巴人是否瞎眼,徐紹對肅宗說這是董紹的豪言壯語,說巴人非常驍勇兇悍,見了敵人無所畏懼,奮勇殺敵。肅宗下令讓董紹立刻去平叛。
注釋:自己糟蹋自己;自己鄙棄自己。形容不知自愛;甘于落后。暴;糟蹋;棄:鄙棄。
典故:戰國時期,孟子教導他的學生不要做自暴自棄的人,學生不明白。孟子解釋道自暴就是說話不遵守禮義,自己殘害自己。自棄就是心里想的不是仁義,自己拋棄自己。仁是最安適的住宅,義是最正確的道路,一切都得按仁義來辦。 【典故】自暴者,不可與有言也;自棄者,不可與有為也?! 睹献?middot;離婁上》 【釋義】暴:糟蹋、損害;棄:鄙棄。自己瞧不起自己,甘于落后或墮落。
注釋: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。
典故:戰國時期,楚國著名詩人宋玉,他的代表作有《高唐賦》等。傳說他的東面鄰居有一個長得非常美麗的女兒,可以稱得上楚國的第一大美人,她仰望宋玉的才能,每天登上墻頭窺視宋玉,非常愛慕。整整3年時間,宋玉沒有看出她的心思而與她交往。
注釋:《山海經·北山經》:“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東海,溺而不返,故為精衛,常銜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東海?!焙笠蛞浴般暿詈!北扔鳛閷崿F既定目標,堅韌不拔地奮斗到底。
典故:神話傳說,上古時期炎帝最疼愛的小女兒女娃在東海游泳被水淹死,她的靈魂于是化成一只作精衛鳥,經常飛到西山去叼小石頭和小樹枝扔進東海,發誓要填平東海為自己報仇,她就這樣一直飛來飛去,但最終也沒有將東海填平。
注釋:《漢書·郊祀志上》:“黃帝采首山銅,鑄鼎于荊山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。黃帝上騎,群臣后宮從上龍七十馀人,龍乃上去……百姓卬望黃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與龍涘號?!焙笠蛞浴褒埡础敝竼视H之痛。
典故:傳說上古時期,黃帝帶領百姓在首山采銅,到荊山下鑄鼎。鼎鑄成后,有龍垂下胡髯來迎接黃帝,黃帝立即騎上龍髯,群臣與后宮等70多人隨從也上了龍髯,龍開始飛上天,百姓仰望黃帝上天,紛紛抱著弓與龍髯哭泣。
注釋:喻人多互相依賴,反而辦不成事。
典故:古代時候,人們在烤火,爐火很盛,將爐旁邊的木頭燒著了,眾客在一旁觀看,不知如何處理。直到仆人們趕到,才把火撲滅。大伙還在議論,其中一個說:“今不救之,罪分于眾而難責,則皆莫之顧,況橫身犯眾,為人肩利害事耶?諺所謂龍多乃旱是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