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釋:比喻因某事造成的疑懼心理。
出處:《晉書·樂廣傳》嘗有親客,久闊不復來,廣問其故,答曰‘前在坐,蒙賜酒,方欲飲,見杯中有蛇,意甚惡之,既飲而疾?!跁r河南聽事壁上有角,漆畫作蛇,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?!?/p>
注釋:安:安定;樂:喜愛;愉快;業:職業。安定地住在一地;愉快地從事自己的職業;形容社會治理得好;生活、生產、思想狀況安于正常。
典故: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老子,對當時的社會現狀不滿,懷戀遠古的原始社會,渴望出現“小國寡民”的社會,讓人民吃得香,穿得很舒服,住得很安適,鄰近各國互相望見,雞狗之聲都互相聽見,但人到老也不要互相往來。
注釋:奪取別人的地位、權利而代替他。
典故:楚國末年名將項燕的孫子項羽從小死了父親,跟著叔叔項梁學習劍術,項羽卻豪言壯語地說要學習對付千軍萬馬的本領,項梁就教他兵法。項梁殺了人,他們逃到吳中,秦始皇東游會稽山路過吳中,項羽遠遠觀望并對項梁說“彼可取而代也”。
注釋:見“水漫金山”。
典故:傳說古代白蛇娘子與許仙一見鐘情后,就結為夫妻。法海和尚見到許仙面帶妖氣,就把他帶到金山寺藏到法座后,白蛇娘子帶領小青蛇來尋夫,法海不許。白蛇娘子無奈只好與法海斗法,于是水漫金山,法海搬來天兵天將來對付白蛇,將白蛇壓在雷峰塔下。
注釋:相傳楚令尹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,而請受瘠薄的寢丘,以保長久不失。后因謂與世無爭、知足知止之心為“寢丘之志”。
典故:傳說春秋時期,楚國內部爭斗十分激烈,令尹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其子不要接受楚王所封的肥美的土地,以防別人垂涎,而接受貧瘠瘦薄的寢丘土地,別人就不會惦記,因此可以在寢丘睡大覺,以保證可以長久擁有。
注釋:指身雖死而言論、事業等長存。
典故:公元前549年,魯國大夫穆叔奉命出訪晉國,晉國卿范宣子問他“死而不朽”的含義是什么。穆叔沒有回答,范宣子說他的祖先在各個朝代都是名門貴族,這就是死而不朽。穆叔則認為只有好的德行、功業、言論才會死而不朽的。
注釋:漢名將李廣部下因軍功而封侯的人很多,而李廣本人抗擊匈奴,戰功顯赫,卻不見封侯。后因以“李廣未封”、“李廣不侯”、“李廣難封”慨嘆功高不爵,命運乖舛。
典故:西漢時期,中郎將李廣任邊境上谷太守,他英勇善戰,匈奴稱他為飛將軍,聞風喪膽。他一生不被重用,沒有受到封侯的獎賞,最后被逼自殺。他的部將因軍功而封侯的人很多,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卻官至丞相。
注釋:《三國志·蜀志·先主傳》“紹遣將道路奉迎,身去鄴二百里,與先主相見”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《九州春秋》:“備住荊州數年,嘗于表劉表坐起至廁,見髀里肉生,慨然流涕。還坐,表怪問備,備曰:‘吾常身不離鞍,髀肉皆消。今不復騎,髀里肉生。日月若馳,老將至矣,而功業不
典故:東漢末年,劉備在與曹操作戰中丟失了地盤,就去投奔劉表。劉表設酒宴安慰他。席間兩人談得甚歡,劉備入廁摸自己的髀,發現上面的肉又長了起來,回座后不禁感慨,這樣下去,光復漢室何時才能成功?劉表送他地盤與軍隊以抵御曹操。
注釋:比喻天然美質,未加修飾。多用來形容人的品質淳樸善良。
典故:魏晉時期,“竹林七賢”之一的山濤擔任晉朝吏部尚書,嵇康為此與他絕交。山濤推薦嵇康的兒子嵇紹做秘書丞。為了抵制小人陸亮為官,他自己辭官回鄉。“竹林七賢”的王戎稱贊山濤像渾金璞玉一樣高貴。 【出處】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,人皆欽其寶,莫知名其器?! ∧铣?middot;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 【解釋】比喻天然美質,未加修飾。多用來形容人的品質淳樸善良。
注釋:《廣陵散》已失傳。常比喻優良傳統斷絕或后繼無人。
典故:魏晉時期,“竹林七賢”中的嵇康善彈奏《廣陵散》曲,很多人崇拜他。嵇康因罪被判死刑,在東市行刑前夕,他視死如歸,神色不變,就要一把琴彈奏一曲《廣陵散》。曲終后感慨地說:“袁孝尼嘗請學此散,吾靳固不與,《廣陵散》于今絕矣。”
注釋:冠:帽子,這里指官帽。把官帽取下掛起來。比喻辭官回家。
典故:西漢末年,王莽的兒子王宇擔心王莽樹敵太多而進行血諫,被王莽大義滅親而殺掉,逢萌看出了王莽的用意,認為這樣的君王不值得忠貞,于是摘下頭上的烏紗帽掛在都城東門外,悄悄地離開京城,攜家逃到遼東,后來不久,王莽自殺新朝滅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