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釋:比喻雜采各家之說。亦比喻無法成功的事。
出處:語出《詩·小雅·小昮》如彼筑室于道謀,是用不潰于成?!编嵭{如當路筑室,得人而與之謀所為,路人之意不同。故不得遂成也?!?/p>
注釋:庭:舊時指官署的廳堂;后泛指大院子;大庭:寬大的場所;廣:多;眾:許多人。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開場合。也作“廣庭大眾”。
典故:戰國時期,齊國國君齊暋王自稱愛結交士人,他對尹文說為什么齊國沒有士人。尹文說士人是指講忠、孝、信、義的人。齊暋王同意他的看法。尹文問這種士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受到欺侮而不敢爭斗算好的士人嗎?齊暋王表示不愿任用這類人。
注釋:量:估計。不能估計自己的力量。指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。
典故:春秋時期,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,結果被打敗。分析人士認為自不量力的息國即將被消滅,原因是他不考慮自己的德行,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,分不清敵人與朋友,不團結鄰國,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。
注釋:見“口若懸河”。
典故:晉朝讀書人郭象,他善于思考問題,把書本上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談話上,他經過潛心研究老子、莊子的學說,不愿意做官。他談起話來引經據典,頭頭是道,人們對天很敬佩,評論他的談話好像“懸河瀉水,注而不竭”。
注釋:齒:牙齒。穿:咬破。齦:牙齦。緊咬牙齒,竟咬破了牙齦。形容對敵人恨之入骨。
典故:唐朝時期,大將張巡守睢陽,被人尊稱為“張睢陽”。他作戰英勇,而且善于領導。在討伐安史之亂時,他經常大聲呼喊,鼓舞士氣,在一次動員大會上,他情緒激昂,嚼齒穿齦。
注釋:患:憂慮。沒有時怕得不到;得到后;又恐怕失去。指對個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計較。
典故:春秋時期,孔子經常與學生討論為人的問題,他說:可鄙的庸俗低級的家伙不能與之同事,當他沒得到權勢或好處時,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設法得到。而當他得到時,卻又怕丟失掉。像這樣的人都是利欲熏心,處處為個人打算,什么壞事都能干得出來。
注釋:窮猿:被獵人緊追的猿猴。比喻在窮困中急于找一個棲身的地方。
典故:傳說古代李弘度經常感嘆自己懷才不遇,殷揚州知道他家貧就問他能否屈志百里不?李弘度感慨回答:“《北門》之嘆,久已上聞。窮猿奔林,豈暇擇木!”殷揚州決定錄用他為剡縣縣令,李弘度感激不盡。
注釋:困:困惑,不明白。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。
典故:春秋時期,孔子在魯國政壇受排擠后,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,經歷衛、鄭、陳、晉等地碰壁后,在蔡國閑居,孔子教育弟子:做君子要堅持學習,困而學之就會成為圣賢,困而不學那就沒希望了。重新振奮弟子們的士氣。 【出處】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學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學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學,民斯為下矣?! 墩撜Z·季氏》
注釋: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。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。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。
典故:春秋時期,年輕的孔丘在季府趕車,曾偷偷去季府樂師師襄子那里去學琴,也能練幾曲。后來師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趕出季府,在外沿街乞討與賣藝??鬃釉诮诸^遇到落魄的琴師,訴說他當年在齊國聽到《韶樂》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覺。 【出處】子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?! 墩撜Z·述而》 【解釋】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。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。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。 【用法】作賓語、定語、分句;用于生活或比喻句等
注釋:形容人的言談舉止及做事不大方。
典故:明朝時期,書生王杰與朋友在外喝酒回來,見傭人與賣姜人因為姜價爭論不休。他上前去教訓賣姜的不識好歹,賣姜人回話:“我們小本經紀,如何要打短我的?相公須放寬宏大量些,不該如此小家子相。”王杰氣得火冒三丈上前揮拳便把他打倒在地。
注釋:類:同一類。同類的事物常聚集在一起;現在多指壞人互相勾結在一起。
典故:戰國時期,齊宣王要辯士淳于髡推薦賢士,他一天就推薦七個,宣王感到驚訝,問是不是在濫竽充數。淳于髡說:“鳥有鳥類,獸有獸類。只能到山上才能采到柴胡,這就是物各有類,我經常與賢人打交道,因此可以為您推薦更多的賢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