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釋:很多嘴,很多舌頭。形容到處插嘴,搬弄是非。
出處:元·楊顯之《瀟湘雨》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?!?/p>
例句:須要聽兩位頭領哥哥的言語號令,亦不許你胡言亂語,多嘴多舌。
出自:明·施耐庵《水滸全傳》第四十一回
注釋:身子歪斜,行路不穩的樣子
典故:賈寶玉從外邊回來,見襲人不在,晴雯也不在,要喝茶與洗澡,小紅立即上前獻殷勤。寶玉覺得奇怪,但沒有別的使喚的丫鬟只好將就。這時秋紋、碧痕兩個人共提著一桶水嘻嘻哈哈的說笑著進來,走路趔趔趄趄的,小紅只好知趣地走開。 【出處】兩個人共提著一桶水,一手撩著衣裳,趔趔趄趄,潑潑撒撒的?! ∏?middot;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24回 【解釋】身子歪斜,行路不穩的樣子。
注釋:措:安置;處理。不知道怎么辦才好。形容受窘或發慌的狀態。也作“莫知所措”、“未知所措”。
典故:三國時期,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的兒子諸葛恪自幼聰明過人,成年后被孫權封為太子太傅。他不滿意太子孫和。在孫權死后立即廢掉太子,另立10歲的孫亮為皇帝,自己全權執政。他得意洋洋,在寫給他弟弟諸葛融的信中表示:“哀喜交并,不知所措。”
注釋:聞:聽到;未:沒有。聽到的是以前從來沒有聽過的。形容傳說的事物或消息新鮮、奇特。
典故:西漢初年,漢高祖劉邦派幕僚陸賈去賜給尉他南越王印授。尉他雖是中原人,久居南越稱王,不愿幫助中原人誅暴除逆。陸賈勸慰他早日歸順漢王,說中國人多地大,土地肥沃,物產豐富,政令統一。尉他聽到這些聞所未聞的事后就歸順。
注釋:長安:西安,古都城名,后為國都的統稱。舊指向往帝都而不能達到。
典故:晉朝時期,晉明帝小時坐在晉元帝膝上,剛好有人從長安來,就問明帝:“長安與太陽哪一個遠些?”明帝說:“沒聽說人從太陽上來。”第二天,元帝召集群臣開宴會,夸耀明帝聰明,當場問誰近,明帝說:“日近,舉目見日,不見長安。 【出處】因問明帝:‘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?’答曰:‘日遠。不聞人從日邊來,居然可知。’……更重問之,乃答曰:‘日近。’ 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夙惠》 【解釋】長安:西安,古都城名,后為國都的統稱。舊指向往帝都而不能達到。
注釋:怨恨鐵不能被煉成鋼。形容對所期望的人要求嚴格;恨他不爭氣;迫切希望他變得更好。
典故:賈寶玉因丟失通靈寶玉而生病,賈母與王熙鳳商量要把薛寶釵嫁給寶玉來沖喜,這樣來挽救寶玉的生命。剛好此時賈政放了外任,賈母命他定奪。賈政也想這個恨鐵不成鋼的兒子早日康復,成家立業好繼承祖業,也同意立即就辦喜事。
注釋:《三國志·蜀志·先主傳》“紹遣將道路奉迎,身去鄴二百里,與先主相見”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《九州春秋》:“備住荊州數年,嘗于表劉表坐起至廁,見髀里肉生,慨然流涕。還坐,表怪問備,備曰:‘吾常身不離鞍,髀肉皆消。今不復騎,髀里肉生。日月若馳,老將至矣,而功業不
典故:東漢末年,劉備在與曹操作戰中丟失了地盤,就去投奔劉表。劉表設酒宴安慰他。席間兩人談得甚歡,劉備入廁摸自己的髀,發現上面的肉又長了起來,回座后不禁感慨,這樣下去,光復漢室何時才能成功?劉表送他地盤與軍隊以抵御曹操。
注釋:旱魃:古代傳說中能贊成旱災的怪物;虐:災害。指旱災。
典故:傳說黃帝的女兒魃因為身體里有大量的熱能,她所到之處就經常發生旱災,人們很不歡迎她,認為她是瘟神。黃帝把她安置在赤水北方。她只好夜間出來活動,與那些夜叉們在一起,但是他們也經常干壞事,旱災也時常發生。
注釋:洪喬:晉朝人,姓殷名羨,字洪喬。比喻書信遺失。
典故:晉朝豫章太守殷羨,字洪喬,在離任時,很多人委托他捎帶書信回家鄉,因那時還沒有郵局,只有托人捎帶。他很客氣地接受了100多封信,可到了石頭渚就將信全部扔進河水里。當人們收不到信總聯想到信是托洪喬捎帶的。
注釋:橫行:行動蠻橫;仗勢做壞事;霸道:蠻橫不講道理。形容蠻不講理;胡作非為。
典故:賈府的親戚薛蟠來賈府名義是他是典型的花花公子,學習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,根本不在乎。目的是想結識些紈绔子弟,他結識“香憐”、“玉愛”兩個風流學生,整天在外胡作非為,代管學生的賈瑞對他不聞不問,任他橫行霸道
注釋:比喻人讀書多,學識文博。
典故:北宋時期,華州鄭縣令吳時學識淵博,辦事靈活,他提出的“移兵就食”為朝廷節約了大量的人才物力。他經常上書宋徽宗提出許多合理化建議。后來被調到京城做官,國子監的人與他接觸后都認為他學識淵博,尊稱他為“立地書櫥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