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釋:報報復。雪洗刷掉。報怨恨,雪恥辱。
出處:《戰國策·燕策·樂毅報燕王書》若先王之報怨雪恥,夷萬乘之強國?!?/p>
注釋:乞:求,討。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
典故:西漢時期,太子太傅疏廣年事已高就上書皇帝請求與侄兒一起退休,好讓一把老骨頭能葬在故鄉。他們的請求得到批準,離京時,公卿大夫在城外為他們餞行,因他們知足不辱,功成身退,被人們尊為“賢大夫”。
注釋:誨:教導;誘導;倦:厭煩。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。
典故:春秋時期,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,經歷新鄭之病,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,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活??鬃有睦锊桓吲d,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,承認不如老農。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,終于種出了葫蘆、扁豆等瓜菜。
注釋:所有的馬都沉寂無聲。比喻人們都沉默不語。形容死氣沉沉的局面。喑:??;失音。
典故: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,主張改革,提倡禁煙,得不到朝廷重用。48歲毅然辭官歸隱,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,他作詩一首:“九州生氣恃風雷,萬馬齊喑究可哀;我勸天公重抖擻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”
注釋:沐:洗頭;捉:用手攥住。洗一次頭要停頓三次。形容渴求賢才,謙恭下士
典故:西周時期,周成王繼承父親的遺志,分封諸侯,他封伯禽為魯侯,周公向兄弟伯禽祝賀,說:“你以前是魯國的有名能士,你到任后不要忘記你是周文王的兒子,周武王的弟弟,現今成王的叔叔。你要一沐三握發,一飯三吐哺,愛惜人才。”
注釋:很容易就能得到。
典故:唐太宗時,唐朝屬國高麗國發生內亂,大臣支離殺死唐太宗立的國王后自立為王,唐太宗想親征高麗。大將褚遂良認為這點小事不必皇帝親征,派一兩名精干的大將帶上十萬兵馬出征,小小高麗就“唾手可取”。
注釋:比喻把小事當作大事來辦,指無此必要
典故:戰國時期,趙孝成王很不爭氣,喜歡獨斷專行,經常貪小利而受大害。燕國與趙國發生沖突,燕國任命高陽軍為統帥率10萬大軍攻趙,趙孝成王認為趙國無大將,就以50座城池為代價請齊國的田單為大將。馬服君氣憤地對平原君說趙王是小題大做。
注釋:王:漢代王吉字子陽。貢:即貢禹。彈冠:拂去冠上的塵埃,喻將出來作官。比喻好朋友進退相隨,取舍一致。也指一人得官,同類相慶。亦作“王陽在位,貢公彈冠”。
典故:漢宣帝時,瑯琊人王吉和貢禹是很好的朋友,貢禹多次被免職,王吉在官場也很不得志。漢元帝時,王吉被召去當諫議大夫,貢禹聽到這個消息很高興,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,彈去灰塵,準備戴用。果然沒多久貢禹也被任命為諫議大夫。
注釋:綆:汲水用的繩子;汲:從井里打水。吊桶的繩子短,打不了深井里的水。比喻能力薄弱,難以擔任艱巨的任務。
典故:春秋時期,孔子的弟子顏淵從魯國到齊國去,準備與齊國的國君談治理國家的大道理??鬃硬环判?,子貢問何故,孔子說:“我想起管子的一句話‘褚小者不可以懷大,綆短者不可以汲深’,對待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,顏淵難以做到。”
注釋:比喻懷念祖國的情思。
典故:相傳西周滅亡后,周大夫長途跋涉來到西周都城,看到過去的宗廟宮室都成了長滿禾黍的田地,觸景傷懷,無限感慨,就作《黍離》詩一首。后來微子其朝見周王時,路過殷墟,看到宮室毀壞,長滿禾黍,非常哀傷,就作一首《麥秀》歌。
注釋:登:方言“得來”的合音。腳步快的先得到。比喻行動敏捷的人優先達到目的。
典故:公元前197年,漢高祖劉邦帶兵攻打巨鹿郡郡守陳豕希,韓信因為與陳關系好加上削爵有情緒就沒去。劉邦的妻子呂后聽信讒言,讓蕭何用計把韓信騙進長樂宮殺害。韓信臨死時后悔沒聽蒯通的話。劉邦要處死蒯通,蒯通巧言被釋無罪